小伙伴们 ,全国两会召开期间,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”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。漫步展厅,重温中国载人航天的高光时刻。
中国少年报、未来网 特别报道
小未 : 今天我们要讲的热词是“筑梦航天”。
知心姐姐 : 提到“中国航天” ,小伙伴们记忆最深的,是不是“天宫课堂” ?
小未: 2022年底 ,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,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太空家园。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太空 ,问天实验舱化身为“太空教室” ,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 、刘洋、蔡旭哲三位老师为小伙伴们演示并讲解了许多有趣的太空实验。这么高级别的课堂,连外国网友都十分羡慕 ,直说中国学生真是太幸运了。
知心姐姐: 小伙伴们的幸运背后是中国几代航天人不断奋斗、攻坚克难的结果。1992年 ,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建设,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,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 ,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 ,从单船飞行到拥有自己的太空家园……中国载人航天“三十而立”,诠释了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“中国速度”。
小未 : 众所周知,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复杂 、难度最大、要求最严的工程。此前,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,外国已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,实现了登月 ,发射了空间站 。而当时的中国,空间站 、载人飞船 、载人运载火箭等都还停留在图纸之上 ,一切都要从零开始。
知心姐姐 :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 。中国航天人在长期的奋斗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 、特别能攻关、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。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 ,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前赴后继,投身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。
小未: 我们知道,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 、买不来 、讨不来的。只有掌握核心技术 ,才能不被“卡脖子”。
知心姐姐 : 正是立足于自主创新 ,中国载人航天跨越了一个个重大关口 ,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 、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 、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、独立掌握空间建站技术的国家。
小未: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五号 ,已经有10艘载人飞船 、16名中国航天员造访太空。
知心姐姐: 细细品味,“飞天之路”一路走来,并不容易。和小伙伴们分享其中的两个故事——
小未: 航天器的空间交会对接,被形象地称为“万里穿针”。没有它,建立空间站 、航天员定期更换 、天地往返运输,都无从谈起。上世纪90年代 ,中国航天人去国外取经 ,外方专家说得很直接,研制难度非常大,不如直接购买他们的产品。可费用上却是天文数字 ,仅设计专利费就高达一亿美元。一定要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对接机构 。中国航天人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,数千次的试验 、数以万计的数据积累……
知心姐姐: 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,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,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。
小未: 航天员舱外航天服,虽然名字叫衣服 ,实际上是一部小型载人飞行器,被称为穿在身上的“宇宙飞船” 。
知心姐姐: 太空中,强烈的X射线、强紫外线和高能粒子 ,还有来自宇宙的尘埃都是致命的东西。一些尘埃 ,虽只有沙子大小,但它们有超过3万公里的时速 ,只要撞上 ,就能洞穿人体 。
小未 : 因此,舱外航天服集中人类高科技,在太空环境中独立对航天员进行生命保障 ,具备防护辐射、超高低温等空间恶劣环境的能力,同时还要保证航天员能够高效地工作。
知心姐姐 : 目前,世界上仅有美国 、俄罗斯、中国三国有能力自主研制航天服。相比美国 、俄罗斯的舱外航天服,我国自主研制的“飞天”舱外航天服毫不逊色,甚至更安全可靠,在空间站舱外历经数个小时 ,一次次保障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工作任务。
小未 : 探索浩瀚宇宙,发展航天事业,建设航天强国,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。目前 ,中国空间站已全面进入应用阶段 。按照规划,今年,我国还将发射神舟十六号 、神舟十七号两艘载人飞船。
知心姐姐 : 到2025年前后,中国空间站二期建造计划也将启动,届时空间站的规模就会翻倍,常驻航天员数量将会达到6个人。
小未 : 此外 ,我国还将以中国空间站为平台,联合其他国家航天员共同开展太空合作项目 ,打造人类共同的太空家园 。未来,还要载人登月 、载人探火,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还将走向更深远的深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