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二十大从战略全局高度再次重申了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强调“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”“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” ,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,指明了前进方向。
“‘专精特新’这四个字,既是判断一个中小企业是否符合优质中小企业的标准,也是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长路径 。”3月6日,全国政协委员,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接受中国之声两会高端访谈《会里会外》专访时说,截至2022年年底,全国已经培育了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其中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8997家。去年全年新上市的企业中 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了59% ,累计已经有1300多家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 ,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7%。这充分说明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已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。
这是徐晓兰连续第四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。作为国内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家,无论是作为行业研究者、学术团体负责人还是政府领导干部,徐晓兰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就机器人产业 、人工智能 、区块链 、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建言献策。作为工信部副部长,中小企业发展是徐晓兰的分管工作之一 ,她是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。她喜欢和企业对话,也善于从对话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。
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
记者 :这是您连续第四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,过去15年,您的不少提案被全国政协选为重点提案,为国家战略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今年您的提案关注的是哪些问题 ?
徐晓兰:我今年的第一个提案,是《关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稳定性的提案》。这几年我们陆续出台了相关目录 、指导意见 ,优化产业链布局 ,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。相比过去更多的是单点的企业从东部向西部的“平向转移”,下一步我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优化布局 ,更应强调的是“链式转移”。例如西部地区也有它的优势产业 ,如果这些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能够从东部或者其他地区有效转移,就更能够提升西部原有优势产业链的强度 、韧性,更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。所以我这次在提案里提出,要推动跨区域产业转移对接合作,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对接合作,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和经贸合作 ,提升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。
今年我的第二个提案,是《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作用 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》 。这和去年的一个提案是延续的,去年我提的是要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,培育更多“小巨人”企业 。中小企业量大面广 ,联系着千家万户,许多中小企业在产业链 、供应链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。但是如果没有大企业的牵引 ,这种配套作用就难以得到更有效发挥 。例如最典型的一个现象,我国的中小企业贡献了70%以上的技术创新,但是它们的创新成果有时候很难被大企业发现,或是很难进入大企业的创新链里 。所以我提出,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带动作用,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要素有效地链接起来,带动中小企业实现协同创新。
数据显示,“专精特新”经济发展韧性更足
记者 :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 ,我们既注意到报告建议,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,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,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,构建亲清政商关系”;同时 ,又直面问题,如“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,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,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,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,稳就业任务艰巨” 。我想问您 ,经历三年疫情之后,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 ?
徐晓兰:总的来看,经历三年的疫情 ,加之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 ,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。从很多数据判断来看,服务业,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 。党中央 、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,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 ,助力中小企业抵御疫情带来的风险 。仅去年一年 ,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就有40多份 ,同时带动地方出台了270多份配套政策 。就拿税收来说,去年全年 ,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.2万亿元,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1.7万亿 ,占总规模比重约四成 。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,去年末,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4.3万户,同比增长了10.5%;全年营业收入、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了5.2%和1.1% ,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,也是非常不容易的。